〔A〕
〔公开〕
宿建办案〔2025〕57号 签发人:徐宜军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46号提案的答复
李平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宿迁老城更新过程中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为切实做好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提高答复质量,我局及时召开会议,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市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承办责任,明确联络员和具体承办人,做到早布置、早办理、早落实。您的提案我局已认真研究办理,并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会商,针对提案中的建议,我们采纳了4条、落实了4条,具体情况如下: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家和省相关工作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妥善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建议一“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形成地方特色”的答复。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我局推动市
两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和安排。建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部门牵头,资规、水利、工信、财政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相继出台《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性推进全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目前,我市已经申报认定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不含全市正在推进第四次的全国文物普查新增文物点81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2项;国家工业遗产2个;中国重要农业遗产1项;省级水利工程遗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传统村落13个,历史建筑60处;市级以上地名文化遗产47项。
我局委托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团队,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域全要素的梳理,提炼宿迁历史文化,凸显淮河文明的孕育之地,漕运水利的咽喉之地,治水精神的传承之地,红色革命的突破之地,江苏改革创新之地的五大价值,守护宿迁根脉,讲好宿迁故事,形成独属宿迁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文旅、资规等部门进一步深化历史资源保护,加快推进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三批历史建筑认定,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利遗产、工业遗产、地名遗产等保护,尽力扩大保护名录,充分发挥宿迁历史文化特色价值。
二、关于建议二“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活化利用”的答复。
去年,市政府办印发《宿迁市中心城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组织实施一系列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真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相关要求,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规划的约束和引领作用,完成《宿迁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13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洋河、双沟推进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完善保护规划体系。《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构建“两河、两镇、多点”的历史保护格局,划定了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界限,并提出传承保护利用的有关规划策略。
严格落实规划指导和制度要求,不断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征收开发、片区规划详细、重大项目建设前,深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研究和管控。逐步开展修缮保护,组织实施极乐律院、前大庵、五七干校、龙王庙行宫、泗阳天后宫等修缮保护项目。持续探索活化利用,推动新盛街、宿迁玻璃博物馆、老粮库、道生碱店、水利遗址公园等历史空间再生,历史风貌再现,实现历史遗产永续传承。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规划引领,坚持以用促保,加快宿迁机床厂、二招会堂修缮保护商务合作推进,加强新盛街、东大街等历史街区、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孔庙大成殿等文保单位对外开放,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关于建议三“城市更新主管部门与社区充分合作”的答复。
近年来,我局在牵头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各方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中来。在历史资源认定、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咨询会、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民间学者等进行专业指导。组织现场踏勘,实地走访厂区老领导、老职工和社区老居民,了解相关遗产的历史信息,整理吸收公众对相关遗产保护的意见建议。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进街区系列活动,开展非遗嘉年华、民俗赶大集、“趣”宿迁“GO”年货、“走北边”大型民俗巡游等非遗展演展示展销。
下一步,我局将牵头加强与社区、企业和相关组织的合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中注重开展社区调研,多征求居民意见、社区意见建议,并将合理建议有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让历史文化走入百姓生活,提升居民获得感。保护利用居民身边的文化印迹,注重宿迁特有历史文化符号的保护和应用,强化本土文化记忆。
四、关于建议四“充分使用新技术,让城市更新更吸引市民”的答复。
我市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历史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上的应用。组织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通过照片、视频记录建筑内外细节,形成CAD电子图和3D矢量图,为全市60处历史建筑建立了数字化档案,为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宣传展示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通过新媒体开展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参与“江苏•时光宝筑365天日历”栏目,展示我市优秀建筑遗产。配合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荔直播”栏目,开展“古镇新颜过大年”视频直播,展现洋河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风貌。以市博物馆为载体,开展“数见苏韵”展览,通过虚拟数智人语音交互、裸眼3D文物互动体验、AR图模展示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优质文博资源更接近市民生活。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保护上的应用,探索先进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全域数据库建设,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管理。推动遗产本体数字化记录,构建遗产数字孪生体,促进永久保存。拓展历史遗产展示与体验方式,采用数字化展览、虚拟参观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的文化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皇冠体育
2025年6月17日
联 系 人:张永
联系电话:8438708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